返回

生态环境执法丨央视网:破冰探路 打造湖州样板

来源:湖州生态环境时间:2023-12-25 13:2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当你拨通湖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手机,这句话就会响彻耳边。湖州是浙江省的宜居城市,作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湖州市生态环境执法机构拥有6支执法队、32支执法中队,执法监管“半小时可达”,他们用智慧和铁腕捍卫这里的山山水水,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湖州样板”。




南浔非法处置废危险废物案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2023年11月1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7起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湖州市南浔区吴某某等人跨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案入选其中。


湖州市南浔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练市分队的潘一鸣回忆,今年2月15日清晨,他正在和同事开展联合巡查,行至花林村时,巡查人员看到一处大门紧闭的院落正在往外冒烟,同时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这当即引起了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警觉。现场一同前往执法的还有南浔区练市镇环保站沈伟联,以及生态联勤警务站的警务人员。由于是联合执法,所以现场很快就控制起来,当场抓获了多名犯罪嫌疑人,查扣涉案各类废铁桶100余吨。



▲查获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现场



后经勘查,该处为一废铁桶处置点,他们以破碎、拆解、压平、打包等方式处理化工废桶,现场油污满地,气味刺鼻。事发后,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机关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对加工点进行蹲守,当晚还查获了一辆前来送货的非法运输危险废物货车,揪出并锁定了上下游黑色产业链条。



查获运输危险废物的车辆



一年多时间,这家黑窝点非法处置危险废物900余吨,产业链上游涉及江苏、上海、浙江多地,下游以废铁售卖到山东、江苏北部等地。加工过程对周边的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经鉴定被污染的土壤含有苯、甲苯、石油烃等有毒有害成分。



查获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现场



此次非法处置废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办理得十分迅速,从发现到立案,仅用两天。南浔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昱廷介绍:“原来办这类案件都是生态环境局提供证据,之后公安机关介入,该处罚时想找企业都找不到。现在有了重大突破,公安机关提前介入,环境案件立案快、办案快”。此次执法过程中,生态联勤警务站工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人员第一时间控制嫌疑人,锁定手机转账记录、非法贩卖的微信群,有了公安刑侦手段的介入,查找源头,打掉上下游链条,环境污染案件破除万难,一查到底!





首创生态联勤机制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生态联勤警务站是湖州市生态环境执法的创新模式,具备跨界联动和跨部门联勤功能。



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联勤警务站

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位于湖州吴兴区乔溇镇,该站的建立是受到“废甲酯油污染环境案”的推动,这是长三角地区首个三省联动判决的生态环境案件,入选了生态环境部全国打击危险废物环境污染典型案例。该案发生在2020年4月,犯罪分子特意将加工场所建在江浙两省交界处,属于人们常说的三不管地带,地理位置非常隐蔽。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调查发现,企业内贮存有大量不明化学物质,经鉴定为废甲酯油,属于毒性危险废物,数量约为300吨。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多次通知该企业负责人周某某(江苏吴江人),但他均不配合调查,几年都拿他没办法,生态环境部门遭遇了跨区域和跨部门的难题。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存在着诸多行政区划与实际管辖不符的地块,是管理的“盲区死角”。再加上江浙两省之间政策、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容易造成行政管辖争议和沟通协调困难。另一方面,违法犯罪分子分别持有江浙两张营业执照,生产时间不固定、人员流动大,利用多种手段与执法单位打游击战。具有跨省联动和跨部门联勤功能的生态联勤警务站的成立,拿下了这个棘手的跨省污染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部门在两省交界的毗邻地区,联合建设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苏州市两地生态环境、公安部门常态入驻,区域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6部门联合入驻,协同推进毗邻地区生态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切实解决跨区域、跨部门的疑难杂症,将两省交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地”转变为“安全地”。两地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将两地4.6公里分界线两侧各延伸1公里范围作为交叉联合执法区域,通过常态联防、应急联动、区域联管等方式,预防和打击了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依托这种全国首创“生态联勤警务站”模式,围绕京杭大运河等重要监管点位,建立站点13处,选取重点难点区域,共同开展日常巡查。抽调公安、生态环境骨干人员成立专班,不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商讨疑难线索和案件,常态化开展联合专项行动。



形成京杭运河基层环境治理“一张网”

这种大胆创新,其实还有更多科技含量和社会治理模式支撑。首先是,打造“生态联勤+数字赋能”的新平台,针对防控薄弱区域,在两省交界沿线增设高空鹰眼8个、水利球10台、水质监测设备5套和热成像设备9套,实现交界复杂区域重点要素全息感知和动态巡查。研发集指挥调度、预警于一体的“生态联勤警务工作平台”,搭建两地共享数据库,接入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实时动态数据2.3万条,实现对7.5公里太湖湖岸和12条溇港河道的水质实时分析及自动预警。其次是,开创“生态联勤+社会参与”模式,联合两地社会力量,推动综治网格深度融合,以网格员、老党员、退伍老兵、城警义工、治保积极分子等200余名社会力量为主体,构建起“护村队”+“护企队”+“护校队”+“溇港卫士”志愿队的“三队一卫士”群防群治体系。依托群防群治力量,在“联管核心区”常态化开展河道巡查、野泳劝导、禁捕宣传、治安巡防、交通劝导等活动。


扎实行刑衔接机制 形成强大震慑力


2023年10月19日,最高检、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4件依法严惩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犯罪典型案例。《浙江省湖州市长兴新某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夏某频等4人使用试剂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污染环境案》入选,该案系全国首例对使用“COD去除剂”干扰自动监测设施进行刑事追责的案件。这一案件发生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犯罪嫌疑人先后7次购买3吨所谓“COD去除剂”,通过投加方式,造成排放污水“COD”自动监测数据下降假象,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后经权威部门检测,所谓“COD去除剂”主要成分为氯酸钠,该去除剂无法真正去除“COD”,干扰了“COD”的检测,造成数据下降假象,实为“屏蔽剂”。该案通过大数据手段,建立预警模型,精准锁定犯罪嫌疑单位和犯罪嫌疑人,有效破解环境违法手段隐蔽、查获难度大、证据固定难的问题,极大提高了破案效率,增强了监督的精准性,有力推动数字化手段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应用中的迭代升级。

湖州依托“行刑衔接机制”,2022年以来查办涉10人以上大案3个,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力。


体制重塑高站位谋划  激发执法内生动力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一场全新的体制重构,就像搭建“金字塔”:让绝大多数执法力量下沉到县、乡,使得基层执法底座更牢固,社会治理更完善。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延伸执法触角,湖州市在重点乡镇派驻32个执法中队,建立市级统筹指导、区县具体承担、乡镇分片执行的三级执法监管体制。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向一线下沉,形成“金字塔形”执法队伍体系,全市80%以上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常驻中队实体化办公,执法职责和装备资源向一线集中。






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得到加强



沈靓,湖州德清县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队长沈靓表示,这些年在他们基层环保所,最实用的是“传帮带”,就是新人和老人实行师徒结对计划,在执法战线工作未满两年的新人,由工作满五年的“师傅”来带,这种方式让如今没有环境学背景、在执法队伍工作12年的沈靓,锻炼成为一名专业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


2022年4月,湖州市获批首个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单位建设的试点地区。沈靓介绍,以前他们大队12个编制只有6个人在岗,2022年3月通过回流,在编在岗率已达80%。通过体制改革、资金倾斜、待遇调整,执法队伍吸纳了很多人才到一线。到基层执法队的人员,身份一路从事业编到参公,如今正式转为执法类公务员。


规范化建设实施以来,湖州市通过招录、转编、转岗等方式新增在编在岗执法人员35人,到岗率由54.5%提升至83.8%,全市执法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100%,环境和法学相关专业达60%以上。执法队伍内生动力十足,工作积极性高涨,推动了执法能力的蜕变。2022年以来,主动消除生态环境隐患超9300个,问题发现能力提升30%,执法办案效率提升约10%,执法案件争议发生率降低79%。




重塑架构重配力量 推进体制改革科学化


湖州市生态环境执法主要承担约2.5万个污染源的日常执法监管,其中纺织业、木业、家具制造业、印染业等占工业污染源数近50%,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这就要求执法队伍具备高素质和极强的专业性。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赵群英局长调研基层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情况



为大力推进湖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能力和机构建设,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从宏观架构上为湖州进行顶层设计,结合辖区内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特点,厘清执法队伍的职责与定位,借鉴公安、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执法队伍建设经验,系统性、针对性地搭建“机构设置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装备配置现代化、业务管理制度化、数字赋能高效化、综合保障体系化”的指标体系,形成具有湖州特色的建设方案,努力打造“湖州样板”,实现在湖州全域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赵群英局长听取基层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情况汇报



规范化建设促使湖州在回流的人员中,优先选取法律和有环境专业背景的人员,补充到执法队伍,将有限的编制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统一规范执法行为,梳理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事项243项,实行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一张清单;加强全员全覆盖培训和指导,实现全市执法办案一类文书、一套流程、一个裁量;筛选30名执法人员纳入执法专家库,通过设置重点行业执法实训课程、宣讲典型案例等形式,带动提升执法队伍整体业务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实施执法人员廉洁守纪承诺、干预和插手执法办案工作登记报告、定期向纪检部门报告履职情况等系列制度,有效减少对执法的干预。





咨询热线

0572-2661166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