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7起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湖州市南浔区吴某某等人跨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案入选其中。
湖州市南浔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练市分队的潘一鸣回忆,今年2月15日清晨,他正在和同事开展联合巡查,行至花林村时,巡查人员看到一处大门紧闭的院落正在往外冒烟,同时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这当即引起了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警觉。现场一同前往执法的还有南浔区练市镇环保站沈伟联,以及生态联勤警务站的警务人员。由于是联合执法,所以现场很快就控制起来,当场抓获了多名犯罪嫌疑人,查扣涉案各类废铁桶100余吨。
后经勘查,该处为一废铁桶处置点,他们以破碎、拆解、压平、打包等方式处理化工废桶,现场油污满地,气味刺鼻。事发后,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机关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对加工点进行蹲守,当晚还查获了一辆前来送货的非法运输危险废物货车,揪出并锁定了上下游黑色产业链条。
一年多时间,这家黑窝点非法处置危险废物900余吨,产业链上游涉及江苏、上海、浙江多地,下游以废铁售卖到山东、江苏北部等地。加工过程对周边的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经鉴定被污染的土壤含有苯、甲苯、石油烃等有毒有害成分。
此次非法处置废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办理得十分迅速,从发现到立案,仅用两天。南浔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姚昱廷介绍:“原来办这类案件都是生态环境局提供证据,之后公安机关介入,该处罚时想找企业都找不到。现在有了重大突破,公安机关提前介入,环境案件立案快、办案快”。此次执法过程中,生态联勤警务站工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人员第一时间控制嫌疑人,锁定手机转账记录、非法贩卖的微信群,有了公安刑侦手段的介入,查找源头,打掉上下游链条,环境污染案件破除万难,一查到底!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一场全新的体制重构,就像搭建“金字塔”:让绝大多数执法力量下沉到县、乡,使得基层执法底座更牢固,社会治理更完善。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延伸执法触角,湖州市在重点乡镇派驻32个执法中队,建立市级统筹指导、区县具体承担、乡镇分片执行的三级执法监管体制。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向一线下沉,形成“金字塔形”执法队伍体系,全市80%以上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常驻中队实体化办公,执法职责和装备资源向一线集中。
沈靓,湖州德清县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队长沈靓表示,这些年在他们基层环保所,最实用的是“传帮带”,就是新人和老人实行师徒结对计划,在执法战线工作未满两年的新人,由工作满五年的“师傅”来带,这种方式让如今没有环境学背景、在执法队伍工作12年的沈靓,锻炼成为一名专业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
2022年4月,湖州市获批首个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单位建设的试点地区。沈靓介绍,以前他们大队12个编制只有6个人在岗,2022年3月通过回流,在编在岗率已达80%。通过体制改革、资金倾斜、待遇调整,执法队伍吸纳了很多人才到一线。到基层执法队的人员,身份一路从事业编到参公,如今正式转为执法类公务员。
规范化建设实施以来,湖州市通过招录、转编、转岗等方式新增在编在岗执法人员35人,到岗率由54.5%提升至83.8%,全市执法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100%,环境和法学相关专业达60%以上。执法队伍内生动力十足,工作积极性高涨,推动了执法能力的蜕变。2022年以来,主动消除生态环境隐患超9300个,问题发现能力提升30%,执法办案效率提升约10%,执法案件争议发生率降低79%。
湖州市生态环境执法主要承担约2.5万个污染源的日常执法监管,其中纺织业、木业、家具制造业、印染业等占工业污染源数近50%,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这就要求执法队伍具备高素质和极强的专业性。
为大力推进湖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能力和机构建设,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从宏观架构上为湖州进行顶层设计,结合辖区内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特点,厘清执法队伍的职责与定位,借鉴公安、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执法队伍建设经验,系统性、针对性地搭建“机构设置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装备配置现代化、业务管理制度化、数字赋能高效化、综合保障体系化”的指标体系,形成具有湖州特色的建设方案,努力打造“湖州样板”,实现在湖州全域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建设促使湖州在回流的人员中,优先选取法律和有环境专业背景的人员,补充到执法队伍,将有限的编制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统一规范执法行为,梳理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事项243项,实行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一张清单;加强全员全覆盖培训和指导,实现全市执法办案一类文书、一套流程、一个裁量;筛选30名执法人员纳入执法专家库,通过设置重点行业执法实训课程、宣讲典型案例等形式,带动提升执法队伍整体业务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实施执法人员廉洁守纪承诺、干预和插手执法办案工作登记报告、定期向纪检部门报告履职情况等系列制度,有效减少对执法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