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江潮涌再扬帆 | 湖北加快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长江航运时间:2023-11-17 1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视察港口,其中国内港口8次,国外港口2次。国内8次中有2次是内河港口,分别是武汉阳逻港、重庆果园港。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阳逻港冒雨视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6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果园港时强调:港口的建设者、管理者要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好,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进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快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实现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内河港航作为“双循环”,尤其是“国内大循环”的“主动脉”,是连接内陆腹地和沿海地区的纽带。我国内河水网密布,可通航里程逾10万公里,形成了以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大运河水系(包括淮河)、黑龙江水系4大可通航水系为主体的内河港航格局。通过江淮运河、平陆运河等航道工程建设,全面贯通4大水系,形成通达的航运网络,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之举。
(二)实现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是内河港航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内河港口吞吐量产能富余。以湖北港口集团为例,2022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设计吞吐能力的65%、62%,实际吞吐能力的21.7%、41.3%。内河水系间沟通不足、联通性较差,航道网络化程度不高,内河航运效益不佳等问题较为突出。促进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内河港航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和可持续发展。

湖北港口集团在服务新发展格局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发挥湖北交通区位优势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中部之中,地处“一带一路”的联结地带,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区域,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得中独厚、得水独优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湖北长江干线流经里程1061公里,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其中流经湖北871公里。截至2022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约31万公里,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167.3公里/百平方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达2090公里,居全国第二,武汉阳逻是长江中上游第一大集装箱港,航运服务覆盖沿江沿海近洋地区;高铁4-5小时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1-2小时覆盖周边城市群,中欧班列(武汉)持续常态运营,上半年发运650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已建成投用,2025年可满足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5万吨,与武汉天河机场形成湖北民航“客货双枢纽”,航线覆盖全球五大洲和全国重要城市。
(二)加快沿江港口集约化布局
湖北港口集团在沿长江(从恩施巴东至黄梅小池)、汉江(从襄阳余家湖至武汉河口)1545公里岸线上,拥有集装箱、商品车、件杂、散货、客运等港口作业区48个,码头泊位204个,拥有集装箱、沥青船等各类船舶20艘,自有和加盟运力达200万载重吨。港口年货物设计吞吐能力达2.56亿吨、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493万标箱,形成了“以武汉港为龙头,鄂东南、宜昌与荆州港为两翼,汉江港为延展”的一体化发展格局。2022年集团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6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5.8万TEU,商品车运输量120.98万辆,航运货运量完成1944.24万吨,直达日韩的汉亚直航集装箱运输量完成3.16万TEU,中欧班列(武汉)发运610列,铁水联运集装箱量完成13.42万TEU。2023年1-9月,集团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商品车运输量、铁水联运集装箱量分别同比增长24.97%、18.19%、8.43%、79.59%,中欧班列(武汉)发运列数同比增长86.87%,集团生产经营形势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三)开拓东西互济的航线通道网络
通过实行“首席服务官”和“大客户经理制”,变“坐商”为“行商”,引导企业调整运输结构。立足“双循环”,大力开辟航线和通道,为港口引流。湖北港口集团获评全国首批五星级多式联运经营人,集团旗下长江新丝路公司、汉欧公司获评四星级多式联运经营人。截至2023年9月底,累计开辟国际国内集装箱航线、多式联运通道、中欧班列(武汉)线路共计135条。其中:集装箱航线31条,包括:国际集装箱航线3条,分别是:武汉-日本、武汉-韩国、武汉-俄罗斯,可抵达日本的名古屋、大阪、神户、门司、横滨,韩国的釜山、俄罗斯的海参崴等城市;国内集装箱航线28条,分别为:到上海的江海直达航线2条,到长江干流各省市的航线19条,长江支流航线7条,其中京杭大运河3条、汉江3条、赣江1条。
多式联运通道56条,包括:国际多式联运通道7条,分别是:“韩国-武汉-欧洲”、“日本-武汉-蒙古”、“武汉-东方港-莫斯科”、“湖北荆门-武汉-日本”、“武汉-上海-东方港-圣彼得堡”、“俄罗斯-武汉阳逻港-南沙港”、“白俄罗斯-阳逻港-烟台”国际海铁联运通道;国内多式联运通道49条,分别是:华中地区(湖北、河南)18条、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13条、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陕西、青海)13条、华东地区(山东、浙江)2条、华南地区(广东)3条。 
中欧班列(武汉)线路48条:已形成“七龙出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凭祥、磨憨、绥芬河)格局,共拥有48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5个城市。
(四)着力打造多式联运枢纽
努力锻造四种能力,即: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现拥有6个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数量居全国同类企业第一;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对接长航局、铁科院、中交兴路、花湖机场等,汇集“铁水公空邮”运踪、运单、场站等信息;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技术,自动生成最优的综合物流方案;市场开拓能力,发扬“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为客户降本增效服务。打造多式联运品牌产品。按照市场分析研究、物流资源摸底、用户群体开发、线路上线运行等步骤,打造成本时效最优、客户群体稳定、可常态化运营三个维度的多式联运品牌产品。推动与各方合作,联合地方政府、港口企业、船公司、多式联运经营人等,围绕航线、船货代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动多式联运大通道建设。推进“一单制”,以“云上多联”平台为基础,搭建铁水公空邮“五网融合”的全省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满足物流企业全程一单制委托、最优物流方案获取、多式联运作业协同、货物运踪可视等需求。

制约内河港航发展的短板弱项

在内河港航物流事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亟待破解。

一是航道等级低。2022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其中,一级航道2196公里、二级航道4046公里、三级航道8543公里、四级航道11423公里、五级航道7764公里、六级航道16602公里、七级航道16900公里、等外航道6.05万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通航里程(1.478万公里)仅占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1.6%。
二是船闸、桥梁制约。受桥梁高度限制、水电枢纽船闸运行效率制约,大型船舶无法畅行内河。
三是水系联网低。受高等级航道少、信息不对称等制约,内河水系之间难以形成由点成线、由线成网的互通格局。
四是内河船舶标准化程度低。存在平均吨位小、船型杂乱、新型船舶研发滞后等问题,影响内河航运效率。
五是集疏运体系不健全。与沿海港口相比,内河航运相对滞后,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健全,与其它运输方式的一体化融合水平仍较低。

加快内河港航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认真落实《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建设干支衔接、江海联通的现代化内河航道体系,推进“三规合一”,加强港口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的有效衔接。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重点港区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连接通道建设,加快打通铁路、高等级公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加强统筹谋划,新建、改造、整治一批内河航道,实现干支水网全连通。
(二)成立内河港航企业联盟
成立由国内各港口、航运企业、物流企业等主体参与的内河港航企业联盟,加强信息沟通和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三)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技术标准和服务规则统一,大力发展以港口为枢纽、“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干支联通的运输物流体系。
(四)推进物流集群向产业集群、经济集群发展

产业链与供应链、物流链相伴相生、共促共荣。一方面,物流业要服务好制造业、大宗贸易,为其降本增效;另一方面,物流业也应能够引导引领产业的生成,在壮大地方经济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形成良性的港航物流发展生态圈。

节能水处理设备 / 码头小型化污水处理 / 船舶污水接收 / 污水柜




(作者:湖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部课题组)



咨询热线

0572-2661166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