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2023年全市港航管理工作会议在太湖水上搜救中心召开。会议通报了2022年港航工作开展情况,部署安排了2023年工作任务,动员全市港航系统干部职工在打造“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中担当作为、争创典范,奋力推动湖州水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向东、二级调研员赵列克莅临会议、指导工作。
市港航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杨海平作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2022年全市港航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面对疫情影响和需求收缩双重压力,锚定“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总目标,扎实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在规划发展、基础建设、污染防治、公共服务和数字化改革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高质量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全面推动了“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建设。
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0项重点工作入选“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标志性成果,占全省三分之一,是入选数量最多的地市;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31亿吨,排名全省内河第一,连续六年保持亿吨大港地位;目前,全市本港注册营运船舶3620艘、248.1万载重吨,单船平均吨位695.8载重吨,位列全省内河第一。
全年累计完成航道和港口建设投资13.03亿元;完成航道日常养护投入1742万元、专项养护投入7847万元;完成港口建设投资5.01亿元,建成500吨级泊位15个。
全年累计接收船舶水污染物21.3万单次、1.32万吨,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三;新增岸电设施23套,累计用电量114.9万千瓦时,排名全省内河第一;国内首艘2000吨级纯电动多用途船“东兴100”正式投入营运。
全年完成建造检验256艘、11.9万总吨,完成量居全省第一;“企业和个体船舶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应用完成一期建设,获评全省交通数字化改革最佳实践;发出全国首本《内河船舶综合证书》,实现船舶“一证”通行长三角,全年发证量2359本,排名全省第一;办理船舶抵押登记266艘、金额3.52亿元。
会议强调,未来五年全市港航将在能级保障、绿港建设、行业智治、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实干争先,为高标准建设“六个新湖州”贡献港航力量。
李向东充分肯定一年来港航工作取得的成绩。他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港航打造“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起始之年,要求港航全体干部职工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新一年的工作,重点推进“重视破题开篇、提升水运指标、创新绿色发展、强化数字赋能、厚植行业安全根基”等五个方面工作。
会议宣读了2022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结果,表彰了先进集体和个人。
会上,德清县港航管理中心围绕“强化机制保障,全面推进港口码头专项整治”、长兴县港航管理中心围绕“深化综合治理,大力推动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安吉县港航管理中心围绕“拓箱源扩市场,积极助推集装箱运输发展”、直属分中心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实施水上服务区‘政务直办’工作机制”,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市交通运输局港航处,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三县交通运输局,吴兴区、南浔区交通局,南太湖新区建设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市港航管理中心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市水上应急救援中心、直属分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各港航管理所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