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8日,2022年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
黄润秋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把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切实做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完善,大江大河保护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显著,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工业水污染控制不断巩固深化,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医疗废水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
黄润秋强调,要深刻把握“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策略,不断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一是更加突出服务大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二是更加突出人民至上,努力提供更多优质水生态产品、创造更多更好亲水空间,让工作成效体现在人民群众直观感受上。三是更加突出稳中求进,将工作重心放在夯实基础、提升质效上,力争在若干难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四是更加突出“三水统筹”,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五是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锚定精准治污的要害、夯实科学治污的基础、增强依法治污的保障。
黄润秋要求,“十四五”时期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项目管理和绩效监督,推动重点流域规划落实见效。二是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和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一批标志性战役。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上取得更大突破。四是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树牢底线思维,扛牢政治责任,强化突发水生态环境事件处置,守住长江、黄河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毫不放松抓好疫情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切实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为党的二十大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强调要坚决扛起水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进一步摸清水生态环境底数,全面提升截污治污能力,大力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扎实推动重点流域规划落地,高度重视水环境风险防范,确保“十四五”目标圆满完成。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出席会议并宣读了首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提名)案例名单。北京市、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厅(局)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与会同志以视频形式开展分组讨论。
我厅党组书记、厅长郎文荣在会上作了题为《全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的交流发言。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浙江深化治水工作的创新之举,核心是雨污分流、截污纳管、长效运维,做到排水口“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 。
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分类建设。制定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和“十四五”攻坚行动方案。建立目标、工作、政策和评价“四大体系”。梳理形成任务、项目、问题、责任“四清单”和管网“一张图”,专班运作、挂图作战。坚持省市县镇(街道)四级联动、部门条抓块统,以工业园区、生活小区、镇(街道)为抓手,分步实施、分类建设。
二是坚持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制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验收规程及实施细则,出台全国首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省级地方标准。高标准推进污水管网修复、疏通和建设,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加快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提标改造和互联互通。建立定期核查、抽查、督查和评估制度,推动形成标准化运维机制。
三是坚持典型示范、提档升级。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打造“污水零直排”标杆园区、培育示范镇(街道)、建设县域样版,以典型示范、标杆引领带动整体提升。
四是坚持拓展延伸、集成增效。将“污水零直排区”这一理念拓展延伸到农田尾水、水产养殖、船舶污水、医疗污水治理等多个领域,不断累积优势、胜势。
五是坚持数字赋能、整体智治。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深化治水工作、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平的关键一招。建设“浙里碧水”场景应用,不断提升园区数字化治污水平,撬动治水制度变革重塑。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和在京有关部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副省级城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生态环境部相关派出机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在本单位分会场参会。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马青骏,厅机关相关处室、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