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最美浙江人·最美治水人” | 史旭初:钻研之路唯有朝经暮史 治水之心永如旭日初升

来源:浙江港航时间:2024-02-06 14:28




史旭初,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扎根在治水第一线,孜孜不倦钻研湖州水运史,风雨无阻深入基层调研,致力于湖州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凭借超前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的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将湖州打造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水运绿色发展的模范生,为湖州创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打下坚实基础,荣获“湖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州市电力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被评为2023年“最美浙江人·最美治水人”。

“世间活计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船民在水上讨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不仅是把绿色水运作为一项环保工程,更是作为一项共富工程,要让船民的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史旭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船民的切实需求真正记在了心里,落实在了行动上。


锚定“零入河”目标
推进规范制度建设



为保障污染物收集、接收、处置等环节顺畅运行、闭环管理,他牵头组织相关科室及专家,联合修订《湖州市船舶水污染物转移处置联合监管办法》等管理制度,发布《内河船舶生活污水转移处置规范》等3项地方标准,牵头成立船舶与港口防污染能力提升培训学院,主导湖州创新推行船舶防污染奖励积分制,出台《湖州市船舶生活污水排放和接收积分管理办法》,开辟“上岸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受益”的污染防治激励途径。近三年来,湖州船舶污染物接收单次和接收量逐年递增,污染物接收单次稳居全省第一。他率先提出的“先交付,后作业”污染物交付模式也被省级管理部门认可,并面向全省推广。




坚持“信息化”并举
推进数字化赋能建设



他将北斗技术引入船舶污染防治,结合船舶生活污水柜改造,在船舶生活污水柜上加装北斗在线监测终端,开发使用内河船舶生活污水排放在线监测平台,实现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储存、排放等环节的数字化在线监测。带头推进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设施智能化改造,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结合内河小型船舶的停泊习惯、船舶污水柜的技术参数等实际情况,联合相关企业对岸基接收设备进行多次改进选型,累计安装一体化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设施229套,实时收集排污数据并同步上传至“船e行”平台,实现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自动计量、积分结算及电子联单生成。




坚持“多举措”联动
推进防污染能力建设



湖州船舶数量多、流动范围广,要实现船舶生活污水船上储存、靠岸排放,船舶生活污水柜加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积极协调多部门联动,倒排计划、挂图作战,全力攻坚船舶污水柜安装任务,建立集中受理、简化流程等工作机制,船户办理“最多跑一次”,使得湖州提前4个月完成100至400总吨内河货船生活污水存储设施改造三年目标任务,完成量占全省安装改造总量的44.6%,居全省首位,该案例入选湖州市第四批担当破难典型案例。合理规划布局全市船舶水污染物接收点,累计建成船舶生活污水接收点190个、公共接收站8座,实现所有港口码头、水上服务区、基层站所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覆盖。此外,湖州还建成投运3艘专业油污水接收船和1座岸基预处理站,通过流动接收—定点上岸—油水分离—危废委托处置—污水纳管排放等流程,实现全闭环处理。




坚持“降碳排”理念
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使用



为早日实现交通领域“双碳”目标,推广清洁能源应用,他积极对接电力部门,搭建绿电交通实验室,打造覆盖全面、用电便捷、结算统一的湖州岸电服务生态圈,累计建成岸电设施434套,实现公共服务区、锚泊区和大型码头岸电全覆盖。推动“湖州港口岸电营运政府监管平台”上线应用,辖区内所有智能岸电设备纳入一体化运营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同时为省级岸电监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联合财政部门推出《湖州市港口岸电推广应用补贴实施办法》,通过财政补贴将湖州岸电价格由最高时的1.4元/kwh降低到最低时0.3141元/kwh,极大提高了船员使用岸电的积极性,助推湖州市港口岸电用量连续18个月位居全省内河第一。第26界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湖州的岸电建设经验以宣传片的形式向全世界进行了展示。




来源: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

0572-2661166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