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航运碳减排进入快车道,绿色低碳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的重要因素。港航业加速绿色智慧转型,积极推进低碳减排,实现“绿色航运”,提升稳定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南京港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高水平打造江海联运门户,让金色产值富含绿色颜值,在高质量现代化转型升级中打造一流绿色智慧港口,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
南京港是江苏省港口集团控股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是南京港辖区最大的公共码头经营企业,是辐射带动长江中下游及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是万吨级海轮进江的终点。南京港现有码头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的龙潭、新生圩、七坝和扬州市的仪征等港区,拥有码头岸线近10公里,万吨级泊位超30个,具有“跨江布局、跨市经营”的特点。202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亿吨、集装箱量320万TEU。
南京港业务板块覆盖港口建设、码头运营、港航投资、港机制造以及资产经营管理。其中,码头运营覆盖集装箱、液体化工、大宗干散货、汽车滚装、水铁联运等。业务辐射南京都市圈、长江经济带及苏北运河地区,接入京沪铁路网;港机制造、港口工程业务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码头板块与下游的上海港、宁波港形成一体化的紧密合作,与上游的重庆、武汉地区形成稳定的区间运输通道。龙潭集装箱公司、新生圩公司分别是长江流域单体最大的集装箱、散杂货码头。铜精矿中转量稳居世界首位;集装箱航线密度、化肥出口量位居长江第一;日韩近洋航线、内贸干线、长江支线及运河航线网络日趋完善;建成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中欧、中亚国际班列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传统码头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低成本、短周期、国产化的建设方案,融入绿色智慧发展,这是所有传统码头面临的课题和难题,南京港一直在努力和探索。2018年至今,南京港坚持系统思维,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大力推动绿色港口和智慧港口建设。2023年10月,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获评内河首家五星级“中国绿色港口”、四星级“中国智慧港口”以及“亚太绿色港口”。2023年11月,南京港码头功能优化提升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14个)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除此之外,南京港还有4家江苏省四星级绿色港口、3家江苏省三星级绿色港口。
南京港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为建设目标,加快推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厚植绿色文化。连续发布绿色港口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十四五”环保专项子规划等专项文件;建立“1+3+N体系”,组织环保专题培训,开展多形式的绿色港口建设宣传,推广绿色港口建设经验;成立集团HSE实验室,提供安全环保“一站式、一体化、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四化”生产区、“花园式”生活区、打造典型场景等方式营造绿色发展氛围,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南京港深深扎根。
(二)强化污染防治,做好本质环保。粉尘防治上,安装27套粉尘在线监测设备,制定“三合一”方案,确保粉尘得到有效管控,2022年TSP平均值为0.07mg/m³;油气回收治理上,制定VOCs治理“一企一策”方案,建设3套油气回收装置,处理能力为2500 m³/h;水污染防治上,建有7套收集与处理系统,总容量4万m³,处理能力400m³/h,对处理后的中水实现全部达标回用;固废防治上,现有15个一般固废库和堆场,9座危废库,总库容730m³;岸电使用上,研发智慧岸电系统,取得了国家级实用专利,建成船舶岸基供电设施47套,总供电容量14480kVA,实现码头泊位岸电覆盖率100%;船舶污染物接收上,6套智能垃圾接收设施、11套固定生活污水抽吸装置,5辆移动接收车,同时为南京港辖区的新生圩锚地、乌鱼洲锚地和仪征油轮锚地船舶提供免费接收服务;打造新生圩船舶生活污水集中上岸点,处理能力200m³/d。
(三)推进能源革命,打造低碳港口。新建3座LNG加气站,改造和新购了89台LNG车辆,新增电动自卸车、叉车、空箱堆高机等32台,打造纯电动全回转拖轮,持续提升新能源设备占比;建成4.17万㎡仓库屋顶“光伏+储能”,每年可发电58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750吨,减少碳排放4800吨;完成26台场桥“油改电”技术改造工作,实现场桥作业污染物“零”排放,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50吨。
(四)优化运输结构,建强网络枢纽。一方面创新业务模式,织密水运网络,加大水水中转,另一方面是加大多式联运开发力度,搭建起一条生态、高效、经济的物流大通道。多式联运运输方式较传统运输方式有明显的减碳优势,以沿江海铁班列为例,碳排放量每百吨公里仅为公路货运1/30,2023年预计减少碳排放4350吨。
南京港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以客户体验、运营效率、经营管理能力、业务协同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五个提升”为导向,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主线,推动智慧化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数智基础,打造服务平台。开展5G/MEC专网、GIS定位终端、视频监控终端、装卸设备传感器、能耗数据采集终端、环境数据采集终端的建设,实现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开展数据中心、数据中台、GIS平台、AI平台等一批基础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基础。
(二)推动融合应用,赋能港口发展。开展集装箱自动化堆场建设,实现集装箱堆场无人化作业,围绕自研TOS系统形成了六个一(“一条路”改造设备、“一张网”联接万物、“一张图”管控生产、一个“人”值守中控、“一站式”服务客户、“一网通”组织物流)的智慧港口建设体系;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无纸化放货,同步完成智能闸口改造,车辆过闸由过去的2分钟缩短到10秒左右,大大缩短了车辆通行等待时间;利用智能控制系统、三维建模等技术实现斗轮机、带斗门机装卸作业自动化,提高散杂货码头装卸设备自动化程度;开展地磅无人化改造、轨道衡计量、门机称重、智能理货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大幅减少现场人员数量的同时提升了整体作业效率;建设油气化工码头智慧管控平台,升级原油工艺自动化阀门,并应用雷达融合算法和划江作业算法等科技手段,保障液体散货作业安全。
(三)实现线上协同,优化资源配置。集装箱板块,优化堆场作业指令算法,全力化解堆场效率低于岸桥效率的瓶颈,轨道吊效率提升约10.3%,重箱翻箱率下降4%,场桥作业量偏差不超15%;码头建成了数字孪生系统,做到了“人、车、箱、船、机、场”六大要素物联,实现了生产运营情况的实时线上描绘;实现业务线上办理,单证电子化率近100%,整体通关效率提高20%以上,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散杂货和液体化工业态,建成散杂货作业系统、商务平台(液散)等为核心的生产作业系统,为高效生产提供坚实保障;开发了南京长江港航综合协调指挥系统和锚泊调度系统,与海事共建共享,简化船舶进港管理流程,提升了船舶监管能力。
(四)推进科技兴安,守牢红线底线。采用激光雷达、粉尘在线监测仪对全堆场扬尘情况实时监测,提高大宗散货作业清洁化水平;搭建了AI算法应用平台,用于违章行为识别和安全风险源监控管理,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常态化监管水平;研发应用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对港区水、电、油、气等能源实施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当前,绿色港口正在源源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助力港口更高质量发展,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更高水平绿色港口的决心和信心。南京港“港口开放日”也正在常态化推进,并以此为突破口,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经营质效、内部管控、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等领域提档升级。未来,南京港将持续践行“绿色引领发展,智慧开创未来”的指导思想,围绕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四项能力提升(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节能降碳、生态景观),改造全流程自动化作业线,大力推进“花园、智慧、零碳”型港口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化一流强港,实现“零碳”目标,锻造最美“颜值”,助力国家“十四五”道路交通南京枢纽港建设,为长江经济带、水运江苏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港口力量。
(作者: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节能水处理设备 / 码头小型化污水处理 / 船舶污水接收 / 污水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