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扬帆碧波万里行——长三角协同推进港航可持续发展综述

来源:中国交通报时间:2024-01-10 16:26

      联动执法、联合整治,一江碧水润泽两岸百姓;布局推广岸电、LNG等环境友好型新能源,共同守护一片天,清新空气沁人心脾;跨区域资源共享、精细化闭环管理各类污染物,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2023年,长三角港航聚焦“生态绿色”这个发展关键词,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建立健全发挥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作用,四手联弹生态“协奏曲”,一个更高颜值的美丽长三角呼之欲出。

       “长三角协同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具体实践。”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上海组合港管委办)主任谢群威表示。

坚持标本兼治 船舶污染防治向法治化迈进

       长三角地区水网密布、航道交错。人们在享受着水路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助力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协同推进绿色港航发展,才能让承载着密集水上交通流量的黄金水道焕发持续生命力。

       2023年,上海组合港各单位根据五部委《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23年度工作计划》《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2023年工作重点》等文件要求,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任务。

       协调三省一市统一落实内河港口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免费接收政策,推动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覆盖率不断提升,推动污染物储存柜信息化管理,确保船舶污染物应收尽收……目前,长三角区域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方面已逐步进入常态化管理,接收设施逐步完善,接收量稳步增长,接收后的转运处置环节的衔接也更加畅通。

       2022年,江苏省和上海市相继出台《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也已于2023年10月正式实行。在立法过程中,沪苏皖两省一市保持良好的会商机制,三地人大有关委员会共同研究区域协作条款,就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免费接收、载运散装液体危险货物的单壳船的停泊作业、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送交期限、先送交污染物再装卸作业等内容达成相关共识。协同立法的完成是推进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由常态化向法治化迈进的标志性工程。

       当下,在长三角水域,船舶污染防治已深入人心。长三角港航将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协同推进,按照信息互通、步调协同、标准统一、执法联动、监管合作、资源共享等工作要求,继续巩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针对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中存在的区域协作层面突出性问题组织开展区域深入攻坚行动,全面提升区域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能力与运营水平,力争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切合长三角实际、体现长三角特点的船舶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加强信息监管 持续提升船舶大气污染治理水平

       举目已是晴空碧,宜趁东风扬帆起。不见黑烟,不闻噪音,畅行于碧水蓝天之间,逐浪前行。往日,船员所描绘的向往的海上生活正在变成现实。

       “由于船舶本身的流动属性,船舶污染治理涉及部门多、企业多、地域跨度大,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很有必要。”谢群威介绍,针对新形势,以及船舶大气污染控制的新需求,上海组合港管委办多措并举,一是牵头组建区域监管执法交流协作机制,互通信息,加强执法;二是通过深入调研与开展互督互学等,积极推动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促进执法、处罚相统一;三是积极推广使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执法,并组织开展区域船舶污染物监视监测能力研究,为探索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水平船舶尾气遥感监测中心奠定基础。

       随着治理手段的不断提升,2023年以来,长三角相关污染防治工作结出丰硕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底,据各级海事部门监管执法统计数据分析,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海事部门检查船舶供、受油记录及燃油单证留存情况共21.6万次,燃油抽检船舶3.6万艘次,查获使用不合规燃油并进行处罚162艘次,占检查船舶总数0.45%,在执法技术水平和检查力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违章、违规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应对区域性重污染天气的必要手段。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双碳”目标下,不少货物从陆运转为水运,为港航业减少总体排放带来挑战。对此,上海组合港管委办不断完善工作协同,明确目标与任务,从而使船舶与港口对港城空气质量影响不断减小。据环保部门相关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空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浮动。

强化区域协同 创新激励岸电应用

       长三角内河航道密布,大量的内河船舶为低压岸电推广使用提供了基础。但在岸电发展初期,各地低压岸电应用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由于内河船舶船龄跨度大、技术标准不统一,特别是岸电接口不一致,导致低压岸电推广过程中,难以做到各省市船舶相互接纳。

       作为绿色港航发展排头兵和全国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的率先实施地,长三角相关港航、环保、海事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协同协作,推动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同时,聚焦推动港口岸电实际应用效率,着力提升船舶岸电受电设施加装率,解决船港岸电接受电设施不匹配等突出问题,高质量推进岸电示范区建设,不断推动区域港口岸电使用提质增效。

       一组组数据是长三角港航人坚持生态优先的“成果清单”。

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内河码头和外港低压岸电适用码头的低压、小容量、标准化岸电设施全覆盖,五类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已达93%;2023年1—11月,上海市各类码头泊位使用岸电4.3万艘次,接电时长50.5万小时,用电量225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14%。

       江苏省于2021年开发“岸电管理信息系统”,共接入和附码岸电接插件2688个,围绕法规要求和行政相对人实际需要,打造具有“基础数据全共享,便利服务全智能,有效监管全覆盖,统计分析全维度”四大特色的岸电监管系统。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江苏省港口岸电设施达4551套,覆盖泊位5726个,泊位覆盖率93.8%。2023年1—11月,江苏省港口岸电实接船舶55.5万艘次,船舶使用岸电应接尽接率99.6%,接电时间587.1万小时,用电量4879.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0.1%。

       浙江省2023年新建成港口岸电设施189套,累计建成港口岸电设施1565套,沿海五类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达92%;2023年1—11月,浙江港口岸电累计接电16.2万艘次,接电时长204万小时,使用岸电量1333.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78.3%,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沿海港口岸电使用107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1.3%,内河港口岸电使用257.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9%。

       截至2023年11月底,安徽省使用船舶岸电为7.1万艘次,使用岸电时间66.3万小时,使用岸电量为187.1万千瓦时。

       协同中发力,共建共治“同心圆”越绘越大。

      上海组合港管委办将继续贯彻落实《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协调三省一市减污降碳步调统一,推动达成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预期下降率3.5%的目标值。同时,注重零碳燃料供应链建设,提高对LNG、甲醇等燃料供应能力的关注度,掌握燃料供应现状及推广制约因素。联合管理部门和企业共推零碳燃料供应链建设,减少航运业能源转型带来的附加成本。

优化运输结构 多式联运再提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端通向海洋,一端连接内陆。打造便捷绿色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对长三角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迎着湿润的海风,俯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的码头,往返穿梭的班列、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起起落落的龙门吊、纷至沓来的巨轮,展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这是长三角港航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上海组合港管委办了解到,近年来,长三角主要港口不断完善港口铁路基础设施,持续畅通港口集疏运通道,加快推进公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变,运输结构调整和多式联运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京杭运河等水路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同时,长三角密集的内河等级航道编织出四通八达的水网通路。数据显示,长三角内河水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发展水水运输已成为长三角深挖航道资源绿色潜力的重要方式。

       2023年,长三角港航各单位高站位谋划,加快推动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海铁联运服务效能,进一步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优化长三角内河集装箱运输网络,提升水水中转比例,促进综合运输能力与水平提升。

       上海组合港管委办以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为主攻方向,坚持以一体化协同的思路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工作,不断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及时为区域步调协同及工作衔接提供平台,助力长三角港航加快绿色转型。

汇聚跨行业合力 助力“双碳”目标

       在2023年6月15日召开的首届长三角区域港航发展联席会议上,沪、苏、浙、皖港航管理部门签署了《长三角区域港航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框架协议》,未来将聚焦安全管理、绿色环保、智能港航、政务服务等领域,开展多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合作。

       绿色是长三角港航可持续发展的底色。以《长三角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战略合作协议》为基础,为加快交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2023年,上海组合港管委办聚焦点、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牵头起草《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于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签约发布。协议签署后,长三角港航部门将加强协同协作,以提高能效、节能减排为目标,从船岸两端入手,探索更多低碳转型模式,为守护长三角碧海蓝天共同砥砺奋进。

       2023年,长三角港航单位抓住“行”的关键,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主责主业,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科学选题、精准破题、高效解题,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电动船舶在实际推广应用等难题,推动内河船舶低碳转型,合力推进“电化长江”。

       关键处落子,牢牢把握重点牵住“牛鼻子”。

       2023年7月,推动内河电动船应用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牵头长三角区域能源、港航、船检及长江航务管理局等管理部门,以及造船、电池动力生产商、物流、旅游等企业代表,共同研讨推动内河电动船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难题和解决方案,推动内河电动船应用跨行业互动交流,助力“双碳”目标。

       船更洁,水更清,景更美,从船舶排放控制、船舶污水集中回收到层出不穷的新能源替代方案,一幅长三角港航绿色协同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加速绘就。

       流动的江河海洋活力满满,绿色的长三角水运欣欣向荣。长三角港航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遵循,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不断提升资源要素合理分配度和政策协同效率,各扬所长、形成合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幅“工笔画”越描越精细、越绘越精彩。

节能水处理设备 / 码头小型化污水处理 / 船舶污水接收 / 污水柜


咨询热线

0572-2661166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