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绿色港口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交发展研究时间:2023-11-15 14:14

作者:高树奇  李冰绯  朱善庆  



1

前言


港口作为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港口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港口发展方式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诸多问题,进而限制港口进一步发展。为应对这些问题,各国港口纷纷探索各自的发展之路;美国长滩港率先推出实施“绿色港口政策”的理念,随后洛杉矶推出“绿色码头”,纽约一新泽西港将环保概念纳入“港口环境管理体系”,休斯敦港务局也把环保理念注入整个组织;荷兰鹿特 丹港提出“清洁、环保港口”的政策;日本东京港提出“努力恢复海边自然生态”。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也开始积极推动港口发展方式转变,降低港口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规划时提出的“绿色交通”的概念,主要强调要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保护环境。2013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JTS/T 105-4—2013),明确提出了“绿色港口”定义;即在生产、运营和服务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综合采取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达到绿色港口等级评价要求的港口或码头。2020年发布的《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JTS/T 105-4—2020)保留了这个定义。在行业多方努力下,绿色港口从理念刚刚萌芽,到如今绿色港口体系初见成效,一批批绿色港口相继建成,充分体现我国对绿色港口认识和重视程度。为此,回顾绿色港口的发展成就,展望绿色港口未来发展方向,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显得尤为重要。


2

我国绿色港口发展特点回顾


2.1 以干散货码头为突破口,率先发力


我国绿色港口在发展之初,将发力点选在以煤炭、矿石为主的干散货码头。干散货码头因物料性质、装卸方式、运输方式等原因,容易给港口的空气、水环境等带来污染,成为绿色港口建设的众矢之的。秦皇岛港自2001年开始建设含煤中水利用工程,开启当时世界最大煤炭输出港的绿色港口之路;通过节水、降尘等系统工程,到2007年秦皇岛港环境保护投入达4亿多元,实现了吞吐量不断跨越,各项污染物排放量整体下降的良性循环,绿色港口初见成效。与此同时,天津、黄骅、日照等北方煤炭下水港口也纷纷开启各自的绿色港口之路。进入“十二五”期,以上海、深圳盐田、大连为代表的集装箱港口,通过“油改电”、海铁联运、固废回收等多种方式改造已有设施,加入到绿色港口建设中,并将“绿色”理念融入新建设的码头中。“十三五”以来,绿色港口建设以点扩面,从单功能的码头向大型港区拓展,获评星级绿色港口称号的港口越来越多,其中黄骅港、青岛港均获得了五星绿色港口的顶级评价,展示了我国发展绿色港口的成果和践行能力。


黄骅港翻车机正在翻卸作业(来源:金台资讯)


2.2 沿海港口先行,内河港口紧跟


我国港口中,沿海港口无论在规模体量,还是影响力上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是我国港口发展的先锋和开路者;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内河港口的发展一直以来落后于沿海港口,因而绿色港口建设也不例外,呈现沿海先行的特点。内河港口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码头设施简陋,发展方式更为粗放,对资源消耗程度大,绿色发展认识不深。2010年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为内河港口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沿线内河港口先行先试,通过港口资源整合、“以电代油”发展绿色航运、智慧化船舶污染物监管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等理念和措施,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守护长江一江碧水。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湖北黄石新港秉承高效、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通过采用绿色能源、绿色装备、污染防治以及打造智慧港口,推动建设现代化绿色港口,建设长江内河港口绿色发展的标杆。与此同时,京杭运河、珠江等内河港口也推动各自的绿色港口建设,发展成就已不逊于沿海港口,大有赶超之势。



黄石新港码头作业景象( 来源:度看黄石)



2.3 从“节流”转向“节流”与“开源”并重


我国绿色港口发展之初,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方式,采用原有的生产用能方式和设备,通过优化运营组织,实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节流”的目的。这种方式具有投入小、见效快的特点,对早期的绿色港口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通过洒水抑尘、苫布遮盖散货等手段防治空气污染,通过优化运营减少集卡空载行驶降低燃油消耗、含煤污水回收利用均属于这一类。但随着绿色港口建设深入开展,单独实施“节流”的成效越来越弱,转换用能方式、改造生产设备等“开源”措施应运而生。港口用能从“油改电”到光伏、风能等绿电使用;运输方式从单纯公路运输到水水中转、水铁联运、封闭管廊运输等多种方式;污染物从以防为主到高效生态利用,努力打造“无废港口”。深圳盐田港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在吞吐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平均碳排放量却在稳步下降,主要得益于“节流”与“开源”并重绿色港口措施,通过岸基船舶供电、龙门吊“油改电”、使用新型节能LED灯具、应用液化天然气(LNG)拖车等,四年内三度获得“全球最佳绿色集装箱码头”大奖。“节流”与“开源”并重的发展模式使绿色港口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成绩,后续仍然值得继续拓展。



深圳盐田港部分鸟瞰(来源:网络)



2.4 以科技发展为支撑,推动绿色港口演进


绿色港口建设过程中,一直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每一次绿色港口的新突破,均是科学技术突破带来的结果。港口绿色电能替代是依托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技术不断迭代,形成稳定、低成本的绿色能源,完成港口传统能源替代的使命。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上,以氢燃料电池组为动力的自动化轨道吊已投入使用;这项技术使轨道吊每箱耗电下降约3.6%,实现完全零排放。散货码头抑尘从洒水抑尘、苫盖、防风网抑尘等物理抑尘到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化学抑尘技术的发展,每一次革新都带来绿色港口新变化。黄骅港成功研发了适合北方煤港的翻车机本质长效抑尘系统,破解了煤炭港口起尘机理复杂、起尘环节多且分散等诸多难题,实现了煤港粉尘“近零排放”目标。能量回收与储能技术在港口应用,实现电网“削峰填谷”的作用,改善港口的用电质量;这项技术已经在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大型港口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直到现在,为支持绿色港口建设的创新技术依然持续研发中,后续将不断刷新我国绿色港口建设成绩,推动我国绿色港口进一步走深、走实。


节能水处理设备 / 码头小型化污水处理 / 船舶污水接收 / 污水柜


咨询热线

0572-2661166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