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生态文明看交通①||“黄金航道” 背后的绿色蝶变

来源:湖州交通运输时间:2023-08-21 10:50

浙江湖州,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近年来,湖州交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探索创新,锐意前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建设的方方面面。

今天开始,湖州交通运输官微开设“生态文明看交通”系列报道,展示交通人扛起责任,不负期待,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谱写的生动乐章。


从曾经的“运石子”到今日的“运箱子”,从曾经的燃油发电到今日的岸电使用,从生活污染物直排入河到上岸集中收回,湖州内河水运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锚定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目标,把湖州港建得更美,把“黄金航道”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湖州内河水运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是湖州对生态和绿色发展的坚定承诺。


近年来,市港航管理中心多措并举狠抓水运领域生态治理,围绕港口岸电使用、船舶污染物接收、码头整治、新能源应用再突破四个方面进行布局,生态绿港、生态航道建设持续多年领跑全省。  


有着千年水运历史的湖州,正以其美丽“蝶变”,再次受到世人瞩目。


水运转型 生态绿色航道“水清清”



湖州的航道上,每天有数不尽的船舶南来北往,两岸翠绿,白鹭筑巢,但在以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苏盐货83018船主沈国安,常年往来长兴与苏州。回想起以前,老沈说:“以前这里的航道刺鼻难闻。现在,白鹭都来了,可见环境变化有多大。”


其实,湖州早在2009年就跨入过全国亿吨大港行列,在2012年,吞吐量达到顶峰——1.78亿吨。但是,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对矿石的无序开采运输和小散码头的粗放发展。那时,船老大们都戏说:“看黄河不用去黄河”。


渐渐地,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资源消耗型模式,不可持续。当时,正值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物流的升级,推动湖州内河港由粗放式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被提上了日程。


2013年,湖州整治矿山及小散乱码头。次年,矿山开采总量便从2012年的近2亿吨下降到4505万吨。随后,湖州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拆除、淘汰700多座小散码头,先后建成安吉上港、长兴捷通、德清临杭、湖州铁公水等大型物流园区,“腾笼换鸟”让湖州内河港完成了华丽转身。就此,湖州也迎来了聚焦外贸出口,“集装箱”水运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此修筑。


时至今日,一张张成绩单交出。这条路,走对了。


近年来,我市围绕“一核四园、五港协作、多点联动”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今年7月,长兴综合物流园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至此,我市国家示范物流园区数跃居全省第一。


去年,湖州港吞吐量完成1.31亿吨,连续6年保持全国亿吨大港地位。这里的亿吨大港,不再是2013年以前依靠资源的野蛮式生长,转型过程中的湖州水运,开始在河海联运、港产城融合、绿色水运等方面先行先试。今年以来,湖州港的内河水运业务屡创新高,1-2月的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进入全国内河前十。1至6月的数据持续领跑全省,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9.8万标箱,同比增长18.6%,在外贸订单下降、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实现了逆势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绿色“引擎” 船员享全新低碳体验



以电代油,岸电上船。2017年以来,我市全面推广岸电建设使用,通过加快建设岸电设施、出台岸电补贴政策、打造低碳配套环境等举措,推动岸电用量不断攀升,让船员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今年上半年,全市岸电使用量已达39.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8%,减少碳排放91.78吨,连续18个月在全省内河岸电使用量中稳居榜首。


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需要满足许多先决条件,这并非简单的接线板操作。


据悉,自2017年起,我市交通部门联合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全面推进航道沿线岸电建设,坚持港口岸电市、县全面推进,加快推进岸电设施智能化改造,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主要码头、水上服务区、公共锚地岸电全覆盖,构建了“广泛接入、自动监控、用电便捷”的岸电应用生态圈。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建成岸电桩30套,目前全市在役岸电设施达到433套。

为推动岸电使用更加便捷、数据更加精准、管理更加科学,我市港航部门还同步开发运行“湖州港口岸电营运政府监管平台”等,有效提高岸电使用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实现水上服务区岸电桩扫码取电。


近年来,我市港航部门还探索实施了水上服务区低碳试点,以岸电应用引领光伏利用、污水处理、建筑节能、电能替代等低碳举措,引入“被动房”“近零碳”等先进理念,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域水上服务区光伏全覆盖,推动水上服务区“零碳化”发展。


前不久,全省首个水上服务区“被动房”示范项目在京杭大运河畔练市水上服务区正式启用。可实现建筑物无需主动供应能量就能满足制冷和采暖需求,实现室内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目前,该被动房项目正在向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申报“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标识”。


当下,一系列绿色“引擎”“绿科技”,正为南来北往的船家人送上“可知可感可享”的全新低碳体验。


守护内河 航运绿色低碳示范生



近年来,我市港航部门围绕建设污染防治接收转运处置全闭环、建成全省首个内河低碳水上服务区示范群、全省推广内河船舶绿色信用应用场景、先行先试降碳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等内容,全力打造内河航运绿色低碳示范基地。


目前,湖州港航部门已建立“四个一”污染防治机制。依托实体化运作船舶与港口防污染监控中心,借助视频监控和防污染信息化系统,现已形成“监控中心-管理站所-港口企业”的有效衔接。


为了持续提升水运从业人员环保意识和污染物上岸实操水平。湖州港航部门还成立了“船舶与港口防污染能力提升培训学院”,目前,累计船员学习人数超1600人。

一直以来,我市实行“先交付,后作业”污染物上岸制度,要求船舶靠港先扫码上交污染物,再进行装卸作业,通过抓住污染防治工作中码头和船舶两个重点环节,引导船员养成良好的排污习惯。


截至目前,湖州航区已累计建成334处垃圾接收点,183处生活污水接收点,3艘含油污水流动接收船,污染物累计接收单次和接收量均位列全省和长江经济带主要支流港口前列。


当下,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带上岸,集中处理,已经成为广大船员的共识。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收船舶水污染物13.05万单次、7581.2吨,分别排名全省第一和第二,同比分别增长63%和43.5%。



节能水处理设备 / 码头小型化污水处理 / 船舶污水接收 / 污水柜


咨询热线

0572-2661166

微信公众号